close

閱讀臺北的一角─紀州庵文學森林

 

靜靜地躺在中正區同安街107號,凝視著時間從日治時期流轉至今日…

《歷史簡介》

1897年,日本佔領台灣,一位日本年輕人─平松德松來到異鄉臺北並開創他的第一份事業:「紀州庵」料理店,以在日本的故鄉紀州為名,一解思鄉之愁。起初,紀州庵本店位置位在今日的西門町,隨著生意蒸蒸日上,1917年在新店溪畔興建支店,當時的新店溪畔遍布料理屋,河畔飲食蔚為風潮,紀州庵支店擴建為本館、離屋及別館。

 

紀州庵所在的臺北城南區塊,日治時期開始即規劃為住宅區,國民政府遷臺之後,亦是作為行政機構的宿舍區,而紀州庵則是整編為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與社會處的員工眷屬的「第一宿舍」,依照原有料理店的空間格局以及人員職等分配住所。1996年及1998年各發生一場大火,本館及別館付之一炬,只留下屋頂漏水、樑柱腐蝕的離屋。

2002年底紀州庵周邊計畫案都市計畫開闢停車場與道路,然而紀州庵周邊存有二十多顆大小樹木,為緊迫的都市叢林中帶來一份恬適的綠意,因此寄望透過臺北市文化局的老樹保護條例,可以就地群落保存並要求在興建過程中受到妥善對待,但動工之後,由於拆除過程粗糙、忽視老樹保護措施,輿論壓迫下,停車場車位縮減。

紀州庵保存之後的再利用一直是必須面對的課題,臺大城鄉所的學生進行調查時,意外得知小說家王文興曾住在此,其知名小說《家變》發生的場景就是紀州庵,同時發現許多散文作品亦以紀州庵為背景,文學替紀州庵開啟未來的一扇窗,同安老樹群聚集的森林,轉化為「紀州庵文學森林」。

2004年紀州庵列為市定古蹟、周邊10株老樹列為臺北市受保護老樹,保存的對象不僅是純粹的老樹、古蹟,更是從古至今的歷史以及人與自然最原始的連結。

20116月紀州庵新館開幕,「於城市的一角醞釀一種文學氛圍、經營一個文學空間、擴散一份文學感動」,這是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對於紀州庵文學森林的理念,從城南的社區出發,向外擴展成為文學愛好者的家。

 

《新的里程碑》

2014525日,歷經料理店、住宅、廢置等轉變的紀州庵離屋,在整建維修之後重現世人眼前,離屋只有一層樓,屬於南北狹長、東西較窄的長條型空間,用拉門隔出五個小空間,拉門去除後是約莫60疊榻榻米的通鋪。正式開幕當日上午,主辦單位邀請舞蹈生態系藝術總監彭筱茵帶領民眾〈與日式建築一起 〉:緩步在日式建築的長廊,安靜地用心與指尖閱讀這離屋的一木一紙,有時凹凸不平、有時平滑如冰,感受木頭細緻橫長的紋路、榻榻米粗糙又井然有序的起伏,榻榻米的氣味安撫雜亂的心情,隨著老師的指令,放掉身體平時的矜持,盡情地在榻榻米上滾動、放鬆,簡單的訓練與伸展平時極少用到的肌肉,調整平日緊湊的步調,專注在身體的呼與吸之間,重新認識自己也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認識空間,屋內的拉門不再是區隔空間的界線,而是一片立體的空白畫布,民眾恣意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創造力畫出一幅幅獨一無二的畫,自由地邀請初次見面的夥伴一同享受隨著音樂舞動的樂趣,舞出屬於自己的特色,同時也帶給古蹟新的生命力,最後拉開與外隔絕的拉門,屋內與屋外的空氣流動了起來,大大的深呼吸:吸進外面陽光、自然的美好;呼出體內負面、累積的疲倦,為今日的活動做完美的結束,能與古蹟一起深呼吸是難得的機會!

 

《未來的每一步》

紀州庵新館館內設有開放式展場、餐飲服務、小型書店、文創商品區、人文講堂,舉辦多場展演及講座、市集等活動,紀州庵古蹟大廣間(離屋)也會舉辦系列講座,此外提供團體導覽,介紹紀州庵的歷史及館內特展,並且不定期進行生態導覽了解紀州庵的老樹保存以及鄰近新店溪水岸。

紀州庵孕育文學、生態與藝術,在繁忙的都市裡給予人們喘息、抒發的空間,隨時等著人們去拜訪。

更多活動訊息請見紀州庵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kishuann

                  官方網站http://www.kishuan.org.tw/home/

       

以上資料來源:http://kfm.sakura.ne.jp/ekiben/250kansai.htm

          http://e-heya.kentaku.net/wakayama/

          http://www.kishuan.org.tw/ho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築璟 的頭像
    築璟

    築璟都市更新-逐步前進,追求願景

    築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